【汉院好老师】赋予古代文学新的时代表达——访文法学院欧阳叔雯老师
  • 作者:倪晓桐 李玥欣 彭思瑞
  • 时间:2022-11-04
  • 点击:1160
  • 来源:党委宣传部

汉院资讯(党委宣传部 报道)

编者按:为贯彻落实汉口学院2022年教学科研表彰大会精神,集中展示我校获奖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爱党爱国爱校、潜心立德树人、积极投身教育的高尚精神风貌,汉口学院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即日起陆续发布“汉院好老师”系列先进事迹,树立先进典型,凝聚榜样力量,弘扬尊师风尚,推动我校教育事业再迈新台阶,再创新辉煌。

做好老师,是每一个老师在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,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。日前,文法学院欧阳叔雯老师在汉口学院2022年教学科研表彰大会上被评为“汉院好老师”,在汉院讲台执教了16个年头的她,始终牢记育人的首要任务,奋斗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,爱岗敬业,踏实严谨,兢兢业业,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,教学效果优秀,多次获得教学科研奖励,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。

文学课堂上的古今交融

欧阳叔雯老师在我校文法学院主要负责古代文学史、比较文学、大学语文等教学任务,如何把古代的故事讲出今天的精彩,把固定的课本讲出自己的新意,是她探索至今的课题。在课堂上,她通常运用结合时事,结合经历,借古喻今的方法,把学生思维从古代带回现在,产生思考与领悟。

欧阳老师立足实践,不断接受新的教育思想,更新知识储备,摸索教学方法,每个学年都要重新学习和备课,及时更新教育理念,设置课堂的重点难点、讨论点和拓展点,让基础不同的学生们都有可以进行学习深造的方向。“教师给学生的必须要是活源活水,学生不是简单的容器,而是亟待营养的生命体。”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了欧阳老师的习惯,“虽然是教师,但是一生都要学做教师。”

在疫情期间,她灵活运用互联网线上线下教学模式,在线上布置预习和复习内容,将讨论和展示带进课堂,兼顾针对性和广泛性,使教学效果既轻松灵活又可以定量统计,从而激发学生读原著、爱思考的主观能动性。

“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。”是欧阳老师最新的教学体验,从前的文学教育中,通常借助西方文学理念和文学术语来阐释中国的文学理论,但现在的教学手段更加注重民族性,从古典文论的角度剖析自己的文化,她认为变化是及时的、准确的、影响深远的。

从青涩到从容的教师之路

回忆初登讲台的自己,面对十几个班级的繁重教学任务,她倍感压力。从曾经尝试“树立威信、严格管理”到现在“自信教学、宽严相济”,欧阳老师说自己从青涩变得从容了,一名年轻教师成长为副教授的历程并不轻松,如何平衡好教学任务、科研压力和家庭琐事,是这段时光的主旋律。“我特别感谢汉口学院这个优秀的平台”欧阳老师真诚地说,是文法学院领导的激励鞭策,还有同事们的帮助理解,我才能够在人生中最需要拼搏的时光不负韶华。

当然,欧阳老师最该感谢的是当初拼尽全力奋斗的自己。她积极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动态,努力提高自己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,先后发表了《<莺莺传>与<香玉>的诗化倾向对比浅析》《充分融合各种资源 积极探索网课模式》《论如何将思政融入<儒林外史>的教学》《如何在“形象学”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》等多篇论文,负责了《武汉盛世惟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展策略研究》课题,参与出版多部教材和著作。

“学为人师、行为世范”刻在心上

在学生眼里,老师是“吐辞为经、举足为法”的,她从不敢懈怠对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探索,也从不敢忘记她刻在心头的座右铭——“学为人师、行为世范”。近年来,她担任文法学院党支部教工支部书记,负责党务相关工作。在党建活动中,她深入了解师生想法,及时向党支部反映师生的愿望和要求,在教学过程中,她正确运用学术知识,通过融入课程思政,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,将专业课程学习与党史学习教育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,引领学生树立家国情怀。

欧阳老师始终牢记入党初心、为师初心,坚持“父母之心,为师之道”,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行为准则为指导,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,坚持学术的传承与创新,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为成为党和人民满意、学生和家长满意的好老师不懈努力着。

 

(文字:大学生记者团 倪晓桐 李玥欣 彭思瑞)

(图片:大学生记者团 谢明珠 冯晓蕊)

(审核:郭亚莉 于洋)